前几天和一个在英伟达的老同事兼老同学一起吃饭时,聊到了许多老同事,很是感慨;我们这些人各有各的成功,共同的是都是在英伟达GPU计算这个平台上,在HPC的业务上开启了职业第一站。回想起2007年底英伟达第一次发布了CUDA,今天正好是12年,在中国的天干地支计年法中,12年是一个轮回,中国的电视剧中往往在轮回之时回首往事。
我2008年开始使用CUDA做GPU计算方面的工作,2011年加入英伟达,之后也基本一直从事HPC行业工作,经历了英伟达的GPU计算业务几乎从开始到现在的全过程,我想对于这个题目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。
我把英伟达GPU计算的成功总结为四个关键要素:战略前瞻、核心能力构建、专注细分市场和重视生态,每个关键要求下面包含四五个小因素。
2008年我刚在中科院过程所读硕士,第一次接触到GPU时很是吃惊,在当时4核CPU只有100GFLOPS计算能力的时候,英伟达的Tesla C1060已经过T了,并且推出GPU上的通用计算编程体系CUDA,相比友商的方案,显著降低了编程难度。在那个时候稍早,在GPU上写通用计算程序是要用OpenGL的,找某CPU厂商优化应用程序性能是要另外花钱的。在相近的价格下,能够获得近一个数量级的性能提升,并且硬件还可以用来玩高端游戏,这为GPU计算的扩张奠定了硬件基础。